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0年11月17日(星期二)下午3时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4位科学家代表围绕“弘扬科学家精神 肩负新时代科技使命”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高精尖中心能源技术部Co-PI郭少军研究员谈科学家精神与科技使命。

国务院郭少军.jpg

见面会现场


郭少军,北京工程科学与新兴技术高精尖中心Co-PI、北京大学工学院研究员、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长期从事能源化学与能源材料研究,在燃料电池和氢能催化材料、化学机制与器件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首届北京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曾获首届科学探索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和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讲座奖等奖项。

在见面会上,郭少军研究员面对记者提出的问题阐述了自己对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的理解:以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为榜样,科学家要有为祖国的昌盛、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甘于奉献的精神,要有教书育人、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的精神。他强调了在科研工作中理论创新的重要性,指出理论是支撑创新的基础;在基础研究方面,特别是核心“卡脖子”技术上,需要科学家有不一样的创新思维。同时,郭少军研究员也提出,为了真正解决问题,希望能打通基础和应用,将两方面结合起来;希望国家能从政策和统筹等方面,促进科研工作者发挥优势,集体攻关,也希望企业能更好地参与推动研发,把创新性想法真正转化成所需要的产品。

郭少军研究员认为,科技创新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一动力,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他阐述了对9月11日习近平主席在科学家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学习心得,认为此次座谈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十四五”期间以及长远科技规划的最高部署,对科技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未来实现高质量科技创新具有深远的指引意义。结合个人研究的方向,郭少军研究员谈到在工作中如何践行总书记的“四个面向”,他表示,青年工作者要勇于担当,要面向学科前沿,主动攻关原创研究,从源头上做创新;要面对国家的重大需求,探索能解决瓶颈问题的新核心技术,在技术方面寻求突破,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以下为见面会文字实录(仅摘录郭少军老师部分):

国务院郭少军1.jpg


   大家好,我是郭少军,来自北京大学,是一名教师。我主要从事的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新能源汽车所用的关键材料,主要是做燃料电池和氢能方面的研究,我觉得还是非常重要的。燃料电池很简单,是氢气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水,这个反应很简单,但实际上做的时候是非常难的,所以我们做的事情就是怎么设计高效的催化剂体系,能够驱动这一反应的进行,从而来提升整个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还有使用寿命。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创新,来解决目前燃料电池氢能方面面临的挑战性的问题。谢谢大家。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我有个问题。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的科技创新的重任。请各位科学家结合你们各自工作的领域,谈谈对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理解,你们是如何践行的,以及有什么难忘的故事?谢谢。

郭少军:

科学家精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举一个例子,我博士时候的导师,他现在已经快接近90岁了,但他目前依然坚守在实验室,从早晨八点一直到晚上十一点甚至到十二点,每天都如此。这样一个博士导师一直激励着我不断的努力。所以我从研究生开始,一直到国外读博士后,再回到北京大学建立自己的课题组,每天都坚持如此,只要不出差,每天工作基本上都是早晨八、九点到晚上十二点的节奏。这样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年轻人要不断努力、不断创新。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首先要以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为榜样,同时我们要有为祖国的昌盛、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甘于奉献的精神,同时我们要有教书育人、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的精神。特别重要的是,科学家的精神希望能够植入到每个人的心中,让每个人都热爱科研、热衷于科研创新,真正把科研理解成一种时尚,让更多的人从事科研。面对现在这么多挑战性的科学难题,还有技术的瓶颈,我们要很好地攻破它,大力创新,提升我们国家自主创新的能力。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新媒体记者:

虽然现在已经把科技创新摆在了非常核心的位置,而且把科技自立自强也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但是目前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和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上还是面临着一些问题和短板。所以,我想问袁亚湘院士、郭少军教授,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谢谢。

郭少军:

非常感谢您的问题,我非常赞同袁院士的观点。首先,理论创新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是根基,不管我们作科学也好,还是做工程也好,理论是支撑我们整个创新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大力强化这样一个基础创新。另外,在基础方面,特别是现在核心“卡脖子”技术,是需要我们有些不一样的创新思维。我们要有一定的独特性,要找一些非常好的创新思路、解决办法,然后看能不能在技术层面上不断地突破。另外一点比较重要的是,我们真正想要解决问题,是希望能打通基础和应用,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现在我们作的创新,往往要不在基础,要不在应用,怎么把这个壁垒打通,对我们未来解决这些“卡脖子”技术至关重要。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

当前我国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科技创新这个第一推动力。所以请问郭少军老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您认为需要坚持什么样的科学家精神?您对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有什么经验,对现在国家科研成果转化的政策有什么期待?

郭少军:

非常感谢您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很多时候,要把科技创新转成一个产品,再真正用起来。我想这个挑战性还是非常非常大的。基于目前我们现在的创新,要去实现这样一个好的技术转变,能否在国家层面上有一些更好的政策,让我们作科学的和技术的这些科研工作者,能够彼此发挥自己的优势,集体攻关,把一些非常好的创新性想法真正转化成所需要的产品。我觉得,这需要一个统筹,需要大家协同,大家要把自己好的想法真正地“桥链”到一起。所以,未来很重要的一点是,希望企业能够推动这样的一些研发,在企业里作更好的研发。另外,从国家层面对企业也需要有一些支持。在大学和研究所以及企业之间,建立一种桥梁,让每个作科学的和作技术的人员很好地结合起来,这对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海报新闻记者: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持,请问各位科学家怎么看待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和作用?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谈一下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发挥更大的作用。谢谢。

郭少军:

我非常同意刚才两位老师的观点。科技创新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一动力,我们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它会很好地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举一个例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理念,也就是说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所以我们所作的研究,包括燃料电池和氢能,是新能源的两种形式,另外包括很多学者作太阳能电池等能源器件。这种新能源的形式,对实现碳中和理念非常重要,具有很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我想,能否经过我们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不断创新,在新能源器件上不断攻关,包括原始性的创新、技术攻关,不断提升这些器件的效率、安全性和持久性,为未来我们普及这些新能源奠定基础。我认为,这对实现2060年碳中和理念会起非常关键性的作用,也会不断推动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这个问题是给郭老师的。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请问郭老师是如何理解并在工作中实践总书记的“四个面向”的要求?谢谢。

郭少军:

感谢您的问题。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在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我觉得这样一个座谈会实际上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十四五”期间以及长远的科技规划的一个最高的部署,对我们科技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我们未来去实现一些高质量的科技创新具有深远的指引意义。所以,结合我个人研究的方向来谈一下我在工作中是如何来践行总书记的“四个面向”。

首先,青年工作者要勇于担当,要面向学科的前沿,要去主动攻关这些原创的研究,从源头上做创新。要大力强化我们的基础理论,刚才袁院士提到基础研究非常重要。姚院士也讲到交叉学科也是非常重要的,基金委也是在今年刚成立了交叉学部,所以我想是不是能从不同学科之间、方向之间去做交叉,去找一些灵感,不断地找到创新的思路,这非常重要。

另外从基础层面来说,我们要面对国家的重大需求,探索能解决瓶颈问题的新核心技术非常重要。我做的燃料电池和氢能的研究,从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应用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研究不仅是做基础,也是在做应用的研究。在基础方面,我们会面向世界学科的前沿,去不断地探索新概念的高效的燃料电池和氢能催化剂体系,我想这非常重要,因为燃料电池的心脏就是催化剂和膜电极,所以我们希望能从源头上找到答案。

另外在技术方面,我们想做一些突破。从最开始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机制、新器件、新产品这样一个全链条的创新模式,去攻破燃料电池和氢能目前面临的“卡脖子”问题。当然,我们的燃料电池如果做得好,应用到新能源汽车,一定程度上是会推动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此外,我们做的是新能源,这从一定程度上能解决环境的问题,所以对我们人民的生命健康也是有一定的好处。谢谢大家。

新闻链接:http://www.china.com.cn/zhibo/content_76915334.htm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