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现状

中心各平台实验室的建设不断完善,构筑了良好的科研学术环境,为将研究生培养为高质量、高层次的优秀人才创造了条件。中心自2017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博士研究生,目前在读及已录取博士研究生共22人。其中,2017年招收博士生2名,2018年招收博士生10名,2019年招收博士生10名,2020年招收博士生12名,博士研究生招生及培养工作顺利进行。尚无学生毕业、延期的情况。研究方向包括镍基单晶合金疲劳断裂微观机理研究、柔性机器人及刺激响应材料的制备、机器人工程、工程力学、生物力学、磁性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污染天气下健康人群的口罩健康防护与干预研究等。作为中心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对象,中心注重研究生在领域内的顶尖科研院所进行交流学习,以创新思维、技术突破和实践落地为导向,积极鼓励研究生与国内外知名科研单位合作,不断地提升其科研创新、探索的能力,提高博士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出一批具有原创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

导师团队

中心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努力培养年轻骨干队伍。目前的26位导师中,包含院士4人、“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专家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海外高层次计划人才(青年项目)”7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

中心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促进科研发展,多次召开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活跃学术创新氛围、探讨协同合作方式、凝聚科研创新力量,推动了中心学术发展,并形成了良好的国内国际声誉和影响。中心以“引进来、走出去”为原则,鼓励中心平台人员与国外科学家开展实质性科研合作,同时,中心科研人员去到具有领域内顶尖技术的院校或科研院所进行交流学习,研究生作为中心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对象,积极参与“走出去”,与国际知名科研单位进行联合培养,不断提升其科研创新、探索的能力。

学科及经费支持

中心自建设以来,支撑了北京大学“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等5个教育部双一流传统学科,促进了力学与制造工程、材料与能源环境等传统学科间的交叉。中心结合工程科学和新兴技术中先进制造、新能源及环境技术的前沿发展趋势,通过校外引进和校内培养并举,短时间内凝聚了一批核心技术亟需人才。建设了5支高水平科技攻关团队,并给予经费、实验室空间、研究生名额等方面的支持,促进人才成长与学术水平提升。在经费方面,自2015至2020年,北京市支持中心建设经费为3.54亿元,北京大学在学科建设等方面给予了有力支持,配套经费近1.6亿。

未来五年规划

在未来五年的发展中,中心将推进国家重大需求问题的有效解决,依托北京大学雄厚的基础学科,以建立刻画宏观与微观关联的跨尺度理论为核心,实现先进技术的重大突破与创新;将国际接轨的人员聘用方式与高校人才引进和培养措施相结合,吸引一批国际优秀人才加入高精尖中心。进一步加大工程科学与新兴技术领域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将积极推进顶尖人才引进工作,形成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将借助北京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及“力学、环境、能源”等学科的综合优势,建设一支具有现代工程和新兴技术视野的、科研水平国际领先的顶尖科研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