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0日下午,由苏州坦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大学先进制造与机器人学院联合主办的“Travel with Colors丨CW行李箱外观设计大赛”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双创中心阶梯教室顺利举办。
与会邀请苏州坦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CTO)张鹰、CN市场总监刘涛、中东非事业部总经理张津晨,以及极昼工作室记者、坦途科技嘉宾谢紫怡出席,先进制造与机器人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忠奎教授,评委代表张飞天副教授、王雪峰研究员应邀到会,以及参赛团队所在院系学工领队代表:工学院团委常务副书记、学工对接人尹子馨,团委常务副书记张瑞石参会。颁奖典礼由工学院团委书记、先进制造与机器人学院学工对接人刘牧时主持。

“Travel with Colors丨CW行李箱外观设计大赛”秉承“公益服务·智能出行”的办赛理念,以“高辨识外观·共感体验·量产可行”为核心理念,聚焦视障人群出行痛点,推动“盲人可用,众人好用”的共感行李箱设计。历经2个月的激烈角逐,累计收到24份参赛作品,报名团队来自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和米兰理工大学等多家国内外高校,最终评选出“声嗅-视觉-触觉”3类专项奖,普惠影响力奖1项,一、二、三等奖各1项。

典礼伊始,坦途科技CN市场总监刘涛做开场讲话,他回顾了本次大赛的筹备历程:从公益初心与用户共创出发,围绕“白手杖日”与真实旅途场景,聚焦“高辨识、低负担、易上手、可量产”四大落点,通过规则先行、专业陪伴、分级评审与工程联评,确保设计兼具创新性与落地性。

一、获奖团队展示
随后,本次赛事七组获奖团队逐一进行路演展示,就创意理念、设计功能、硬件改造和软件加持等方面提出种类丰富、内容新颖的解决方案。
声嗅-专项奖获奖作品《守护者》(赵旭东)作者提出“识别·求助·导航”一体化设计,集成智慧车机、快拆附包与客制化盲杖,结合无障碍直觉交互与省力静音轮,系统化应对机场、车站等复杂场景下的识别与引导难题。

视觉-专项奖获奖作品《TuTu行李箱》(崔家齐、吴卓忆)团队将“盲文六点位”外观与多模态交互系统融入箱体,通过高对比度配色、可拆卸盲文收纳袋、支持盲文输入的通用密码锁以及推拉式触觉挂钩,兼顾视障用户的独立使用与大众出行的效率提升。

触觉专项奖获奖作品《启明-ChromaGo》(王吉人、阎禹成)团队创新性地提出“色形触序列开锁”机制,通过触觉与视觉的双重引导,有效解决视障用户与普通用户在转盘取包时的行李识别问题。
普惠影响力奖获奖作品《坦途·偕行》(和冰如、吴晓菁、唐晟凇)团队以“用声音丈量世界,用触觉抵达远方”为理念,整合声学引导与触觉反馈,致力于解决转盘取包识别与单手操控的复合需求。

三等奖获奖作品《智感无界》(唐正磊、刘思灿、郭宇森、杨天宇、李子骐)团队以“看在手上、导在手上、力在轮上”为系统理念,融合把手摄像障碍识别、拉杆触觉导向与双轮毂电机助力,配合高对比CMF与反光标识,构建出智能、无声、安全的无障碍行李箱系统。

二等奖获奖作品《EQUAL TRAVEL》(孙健庭、李函芪、董嘉宇、肖童)团队通过倾斜手柄实现稳向引导,结合震动反馈实现无声导航,并融入模块化盲文可触收纳设计,在行李箱的操控稳定性与人机交互方面别具匠心。

一等奖获奖作品《Pathpal》(程淏、王洪武)团队提出一套完整的低成本无电解决方案,通过“盲道机械声导轮”在盲道上发出“咔嗒”导引声,拉杆集成“触感指南针”提供方位提示,箱面采用“盲道纹”触感辨识设计,从导航、定向到辨识,全方位提升视障用户出行的安全性与便捷性。

二、评委点评
汇报结束后,本次赛事评委代表进行点评讲话,谢紫怡女士围绕国内视障群体的生活情况加以描述,呼吁广大师生同感共识、予以理解,继续用智慧和创意奉献爱与关心;张津晨经理聚焦本次赛事主题,进一步提出“commercialize with talent”的指导感受,并向到场师生发出邀请,期待在后续工作进一步加强合作和交流;王雪峰研究员从科研视角出发,提出了关于应用场景适配度和硬件设计实用性的精妙改良建议,鼓励同学们持续发挥。

颁奖环节中,到场领导和嘉宾上台向获奖同学颁发证书,并合影留念。

张津晨、谢紫怡为专项奖获奖团队代表颁奖

刘牧时为普惠影响力奖获奖团队代表颁奖

王雪峰、张瑞石为三等奖获奖团队代表颁奖

张飞天、尹子馨为二等奖获奖团队代表颁奖

张鹰为一等奖获奖团队代表颁奖
典礼最后,坦途科技CTO张鹰在总结发言中引用孔飞力与韦伯的论述,强调多元化与风险意识对社会创新的重要性。他指出,选择为视障群体设计行李箱,正是跳出“内卷”、构建“社会协作网络”的实践。他鼓励青年学子继续投身无障碍设计,推动更多跨界合作,让科技与人文共同温暖每一段旅途。

至此,本次活动圆满落幕。它既是一次对创新设计的检阅与表彰,更是一次对未来人才的动员与启航,本次比赛展现了学子的创新活力,也为无障碍出行设计注入了可持续的共创动力。未来,先进制造与机器人学院将继续携手高新技术产业各方,以AI智能为引擎,以先进制造为桥梁,持续赋能设计师成长与制造产业数智化转型,共同构建高校学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